图片腾思控股腾思控股
诏书还有一个盟军翻译版本,这个版本日本直到今天都讳莫如深。在日本人眼里,他们只是按照天皇的命令放下武器,停止战斗,是“终战”,不是“投降”战争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。至于后来的所谓“投降”,也不过是按照盟军的意思办。80年后的今天,依旧如此。近日,据日本共同社报道,日本政府已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纪念活动,日方声称,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 “反日色彩浓重”,呼吁各国要 “避免中国主导的历史认识在国际社会扩大传播”。举行纪念活动,并非中国一家,为何日本唯独对中国耿耿于怀呢?只能说明日本并没有真心要想翻过历史问题这一页,更谈不上以诚实态度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,同军国主义彻底切割。图片
短短80年,日本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再纵容下,一步步从一个解除武装的战败国、侵略国,俨然成了受害国、二战结束贡献国。根本原因是:这场战争并没有真正打疼日本,也没有彻底改造日本。两颗核弹是不够的。(二)大和民族是个不记吃,但记打的民族。日本是个岛国,偏偏精神十分膨胀,好比一个人,你说他“小”吧,偏偏欲望无穷,于是孕育一种叫作“武士道”的玩意,体现在国家层面就是“军国主义”。这就导致几百年来,日本一直视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为“肥肉”,只要这边弱小,日本那边就蠢蠢欲动。图片
1887年日本大将小川又次制定《清国征讨方略》,即先占领朝鲜,其次中国,其次整个亚洲。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时,朝鲜请求清政府“助剿”,日本进军朝鲜进行所谓的“平叛”,挑起即甲午战争,清军战败撤出朝鲜,日本就顺势侵占了朝鲜半岛。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,这里不再赘述。
这个小川又次的战略其实并不新鲜。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592年,按中国纪年是万历二十年。大家都说明亡于万历,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29岁了,正值壮年,但他已经不理朝政,拒绝每天上朝打卡。
同时期,日本出了个厉害的人物叫丰臣秀吉。
图片
(丰臣秀吉)1592年,56岁的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,于是开始倾全国之力发动侵朝战争,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。
1591年9月12日,丰臣秀吉在给葡萄牙驻果阿总督的信中,表示准备进攻中国,因为日本是神国,神道是世界万物根源,日本便可以此为由,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。
图片
这从封信中可以看出,日本人的精神膨胀到什么地步!简直已经是精神病了!
丰臣秀吉纠集20万大军,于1592年四月十三日,开始陆续登陆朝鲜半岛。朝鲜李氏王朝一个月便丢失汉城、开城、平壤三都,战火烧到朝鲜和明朝的边界。日军在朝鲜的节节胜利,使丰臣秀吉进一步膨胀,于是搞出了个《丰太阁三国处置太早计》,这是一份战后规划,规划中,丰臣秀吉妄想吞并中国、朝鲜两国,迎接天皇到达北京,本人居住在宁波城。小二读到这份规划的时候,忍不住想:制定这份规划的时候,丰臣秀吉和他身边的日本人是不是酒还未醒?
朝鲜在战争中迅速溃败,让明朝极为诧异,一度认为朝鲜已与日本合谋攻明,而国王李昖则被日本人替换,现在正作为向导,率领日军西进,威胁辽东。因此,明朝再三派人确认现在的朝鲜国王是否是李昖本人。总兵佟养正问朝廷如何处理朝鲜国王的问题,同样对朝鲜的迅速溃败表示惊讶:“朝鲜号称大国,世作东藩,一遇倭贼,至望风而逃。”研究者给出的理由大多是朝鲜国力较差、国家承平日久,200年不知兵事、朝政腐败等。
流落在外的朝鲜小朝廷开始向明朝求救。到底是救还是不救,在明朝这边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。但是万历皇帝力排众议,坚持必须得救!
万历皇帝朱翊钧对辽镇下达了救援的圣旨:
倭贼陷没朝鲜,国王逃避,朕甚愍恻。援兵既遣,差人宣谕彼国大臣腾思控股,着他尽忠护国,督集各处兵马,固守城池,控扼险隘,力图恢复。岂得坐视丧亡?
对于要不要求助大明朝,朝鲜小朝廷的君臣心情是矛盾的,甚至是心怀恶意。在他们眼里,大明朝比日军更可怕。明朝第一次入援朝鲜的行动,就是在这种君臣的配合之下,磕磕绊绊地进行的。毫不客气的说,在此次抗日援朝战争中,朝鲜军队基本上扮演的是“猪队友”的角色,好比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。这里以后再说。
1592年七月十日,明朝副总兵祖承训率兵3500名,陆续渡江。7月17日进抵平壤城下。但由于骑兵不方便攻城,以及对敌情判断出现失误,明军被平壤守军和赶来增援的日军击溃,被迫退回明朝境内。
第一次平壤之战失败。
初战不利引起了明朝上下对日军的重视。万历皇帝命令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部队4万3千多人,由当时最富战斗经验的将李如松指挥,再次进入朝鲜,向日军发起攻击。可以说,万历皇帝是真舍得。李如松带领的这支本来是用来防备辽东女真的,这支军队骑兵战斗力一流,步兵配备当时最先进的大炮,是大明朝精锐中的精锐。
1592年十二月十三日,援朝明军中军部队率先出发。十六日,左军跟进。十九日,右军开拔。对于明军袭来的消息,驻守平壤的日军第一军将领小西行长犹豫不决,于是派出40余名朝鲜籍情报人员,江西人金顺良等,在肃州、安州、义州等处刺探军情。十二月上旬金顺良被朝鲜人擒获,交代了间谍人员名单,日军谍报网因此被明军一扫而空。当明军绵延400余里,前锋距平壤仅120里之际,日军仍一无所知。
此时,小西行长正在和明朝私自议和。1593年一月四日,李如松抵达距离平壤仅50公里的肃川,命人通知小西行长,明朝已许和,小西行长闻言大喜。此时日军仍不知明军已到,日军外交人员景澈玄苏为此赋诗一首:
扶桑息战服中华,四海九州同一家。
喜气忽消寰外雪,乾坤春早太平花。
不得不说,真是好诗。
一月六日早上,30000多名明军近抵平壤城西,与日军相距约一里。七日清晨,大雾弥漫,李如松派使者向日军宣谕,要求小西行长投降。午时,使者返回,告知李如松,小西行长请明军退兵30里,以便写降书投降。李如松知道是缓兵之计,下令三营齐出,进攻普通门,而后佯攻诈退,日军开门出城,试图扩大战果,被明军反杀30余人,直抵普通门而退。当晚,800余名日军士兵夜袭李如柏营,被击退后再攻南兵营,又被明军击退。八日黎明,李如松下令全军进攻平壤。
第二次平壤之战,用时不足三个小时就解放了平壤。
此次作战,明军阵斩日军首级1285颗,缴获马2985匹、各类兵器455件,救出朝鲜人1015名。日军士兵预备巷战,藏身房屋里、阵城中的,被明军焚烧而死,积尸万余。
平壤之战后,小西行长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南逃,龟缩至汉城。日军中开始出现“贼闻天兵,荡灭平壤后,十万余兵踰越安边”的传言。驻扎在咸道境的日军第二军不战而退,也逃往汉城。
第二军抵达汉城,没有驻地,只能冒雨驻屯在南大门外,与之前被屠杀的朝鲜平民尸体相伴。旬月之间,日军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,前有强敌,后无援军,各大名在汉城惶惶不可终日,称汉城为“地狱”。
日军兵败缺粮,汉城的卫生环境也不允许日本人继续留在这个他们造就的人间地狱,根据日方记录,汉城“男女牛马虽同处死骸,收之无人,而臭气掩天塞地。阵其中,而自三月至四月,随得暖气腾思控股,臭气弥增,被侵臭气,人皆病死毕”。日军的暴行,让朝鲜的京城变成了一座满地尸骸的死城。
(三)
汉城日军开始屡屡求和,并向明朝请求封贡。此时对于明军来讲,和谈也是最好的选择。明军远赴千里,异国作战,兵力不足,后勤补给困难,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不过了。
1593年,丰臣秀吉下令自汉城撤军的朱印状,于四月初抵达朝鲜。四月二十日,李如松率军进入汉城。双方开启了边打边谈模式,但日军始终讨不了什么便宜。
经过四年的反复试探、战争和谈判,丰臣秀吉愿意接受何谈条件,接受明朝册封。朝鲜国王封爵同为正一品亲王,而丰臣秀吉仅剩一个册封二品郡王,与琉球国王处于同一等级,反而位卑于其手下败将朝鲜国王李昖。
1596年九月二日,丰臣秀吉正式接受了明朝赐予的封号、圭印、官服,换明朝官服,向北京方向行五拜三叩礼。日方很多记录称丰臣秀吉没有接受称号,称沈惟敬等人对丰臣秀吉言辞卑下。但在立场相对中立的传教士记录里,丰臣秀吉在接受册封时,座位与明正使杨方亨席位对等,接受万历皇帝颁发的书册、金印时,高举过头,随后再接受明朝赐予的日本国王冠服,退入侧室,换上衣服和帽子出来之后,明册封使杨方亨向丰臣秀吉行拜礼。
图片
(四)
对于此次和谈和册封,最不开心的是朝鲜。朝鲜人拒绝与日本沟通,将一切事情归咎明人畏惧日本人,让朝鲜受此屈辱。同时对日方屡屡挑衅和侮辱。面对朝鲜人的傲慢,丰臣秀吉大怒,“天朝则既已遣使册封,我姑忍耐。而朝鲜则无礼至此,今不可许和,我方再要厮杀。况可议撤兵之事乎?天使亦不须久留,明日便请上船,朝鲜使臣,亦令出去可也,我当一面调兵,趁今冬往朝鲜云云。”
丰臣秀吉将矛头转向朝鲜,将战争再起的原因全部推到朝鲜头上,提出了朝鲜的三大罪,要求明朝出面惩处朝鲜。同时,丰臣秀吉推迟向明朝派遣谢恩使者,试图在宗藩体系中压制朝鲜后,才正式向明朝谢恩,以示对明廷偏袒朝鲜的不满,“必先通朝鲜后,次可遣使天朝”。与此同时,丰臣秀吉命令手下大名做好再侵朝鲜的准备。
朝鲜人终于达成了日军再犯朝鲜的目的。
1597年正月初四,日军将领加藤清正率7000人抵达对马岛,向朝鲜摆出武力威胁的姿态。正月十四日,加藤清正军舰及运输船130余艘登陆。朝鲜极其高效地将夸大后的消息传到了北京,告以日本200余艘船登陆,向明朝告急。明廷因此误判日军的登陆数量,以一船100~200人计算,认为有20000余名日军士兵登陆。
在朝鲜人的刻意引导下,误以为日军已大举登陆的明朝开始紧急备战。二月,万历皇帝任命兵部左侍郎邢玠为蓟辽总督统领12000人陆续渡江,前往朝鲜,再次抗日援朝。
接下来,明军与日军在朝鲜战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厮杀,蔚山大会战、泗川之战、露梁海战等等,日军始终无法取得进展,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。露梁海战成为万历朝鲜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,明军一方大获全胜。在这场战斗中,朝鲜方出了个将领李舜臣,表现突出,至今被韩国津津乐道,其实主力军是明军。不过,也不怪人家,在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中,朝鲜方好不容易出了个人物。
1598年8月18日,62岁的丰臣秀吉在悲愤交加中逝世,死前留下密令:'吾与明构兵,祸结弗鲜,吾深悔之。彼闻吾死,或大举来报,国朝自古未曾受外国侵辱,及我时受焉。吾深恥之,是吾所以托国家于家康。'丰臣秀吉的遗产被德川家康继承。
图片
面对日军在朝鲜战场的惨败,德川家康立即着手从朝鲜撤军。1598年十一月十八日,加藤清正焚毁蔚山倭城,于二十二日抵达釜山。二十四日,焚毁釜山倭城,撤军回到日本。十一月二十七日,岛津义弘等部作为最后一支回国的在朝日军,从巨济岛出发,经对马岛回到日本。
德川家康吸取丰臣的沉痛教训,开创了江户时代二百余年闭关锁国,不敢再进行征服世界的尝试。从东亚史全局来看,万历朝鲜之役的结果是重新平衡了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,奠定了东亚此后近三百年的和平。
(五)
我们再回到19世纪末,日本进行明治维新,在“富国强兵”政策的驱动下,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大陆政策。此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,内忧外患,日本往西边一看,觉得自己又可以了。于是1887年,日本参谋本部制定《清国征讨方略》,明确提出吞并满洲、占领华北、控制华东的三阶段计划。1890年,首相山县有朋提出“主权线”与“利益线”理论,把朝鲜和中国东北划入日本必须控制的“利益线”范围。
1931年,中华民族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时刻—亡国灭种的时刻!在付出了3500多万同胞伤亡的代价下,中华民族才终于屹立不倒,才换来了新一轮崛起的曙光!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永远纪念这胜利的日子!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永远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时光!那是血和泪浇铸的时光!
再看看对岸的日本,他们虽然与我们有诸多相似,甚至所使用的文字和发音都是借鉴我们,但他们与我们有着本质不同。
他们骨子里自尊且敏感,他们有着独特的“强者崇拜”:你比我强,把我打败了,我一不嫉妒二不仇恨,而是老老实实向你学习。“鸦片战争”在中国是国耻,迫使日本开国的武力威胁“黑船来航”却被日本人当成带领日本走入现代文明的“恩惠”。
甚至扔下那两颗原子弹的人,他们都礼遇有加,顶礼膜拜。
这一切都说明了,迄今为止,日本都是我们最应该时刻注意和时刻警惕的最危险的敌人。
这不是宣扬仇恨,这是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:
落后,真的会挨打!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