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好多牛
一块在印度洋海岸被意外挖出的明代石碑,引起了百年争议。
等全文翻译出来,人们才惊觉:郑和当年的任务,远远不像课本上讲的那么简单。
展开剩余91%“奇怪的中国石头”1911年,斯里兰卡加,。那时候还叫锡兰,港口改建,工人正在修排水渠。
工程推进到海边,一群人围着挖出的一块,长条石头开始讨论,石头灰白发黄,一人多高,顶端浮雕很复杂,像是莲花。
有人喊来了地方巡官,看了一眼,说:“这像中国来的东西。”
石头竖着放在了岸边。没人能读上面的字,石面上有三列竖文,一列汉字,另一列像阿拉伯文,还有一列弯钩字体,后来被认作泰米尔文。
石头太重,送不了远,就在海边立了简易围栏。
最早研究它的是一批英国殖民者,翻拍、拓印、寄回欧洲,几十年里,这块石碑只被当作“古代外来商人遗迹”挂在档案里,没人深挖。
直到1970年代,有中国专家到斯里兰卡访问,在博物馆看到石碑实物,认出那是郑和名字。
碑上有“使持节三宝太监郑和”几个字,刻得不深,却极工整。
那一刻,全场沉默。随行人员立刻拍照记录。
回国后,经古文字学者翻译比对,发现这块碑确实由郑和亲自立于永乐七年,1409年。
位置就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经点附近。
石碑正中汉文写着一行:“昭告佛世尊,大明皇帝遣郑和等,奉宝器、香幢、金银物事,以布施于锡兰佛寺。”
后人称这块石碑为“加勒三语碑”。
它是目前唯一一件,郑和亲手留下、年代明确、碑文详尽、三语共刻的海外石刻遗物。
读懂碑文那天,学者坐在原地没说话石碑总共三种语言,中间是汉文,左右分别是泰米尔文和波斯文。
读得最清楚的是汉文段落,开头就是“大明皇帝诏使臣郑和至锡兰布施”。
全文共十一行,内容写得非常细,布施给佛祖的物件一共二十一种,从金幢、银瓶、宝盖到香炉、花瓶,全都一一列出。
这是有官方命令、有船队执行、有物件清单、有文字记载的完整仪式流程,明代对外布施,做得比对内更庄重。
石碑上还刻着郑和的职衔:“使持节锦衣卫镇抚使三宝太监郑和。”
这是他在执行任务时的标准署名格式,说明这块碑由他本人负责监督立成。
汉文的语言中规中矩,完全符合明初文风,没有军功叙述,没有航海记录,也没有夸张战果,全部在说:供奉、布施、祈福。
泰米尔文部分,祈福对象是印度教主神湿婆,波斯文部分,则是对安拉的颂词。
学者当时就指出,这是三教并列、三神同祀,极少见。
翻译出来后,翻译组一开始都不信。
郑和带着船队跑几千公里,不立功德碑,不写击敌捷报,立一块三语祈福碑,只写布施。
再去查《明史》《西洋番国志》,才发现确有记载说“遣使锡兰国,祭佛供器”,没有提这块碑,也没说三语并刻。
很多人说这是文化尊重,也有人说是外交手段。
可从碑文看,不像场面话,连供奉器具的材质、数量、用途都列得清清楚楚,根本不为别人看,就是为自己留证。
石碑立在哪儿?立在佛寺内墙一侧,不是主道口,也不在迎宾厅,就在僧舍旁边。
说明这块碑不是外交演出,而是真在佛前留字。
这一段史实,全由这块石碑揭开。
没有“下诏求贡”的语句好多牛,没有“昭武安蛮”的姿态,整篇碑文只有“愿佛护佑”“愿风顺国安”“愿民富兵强”这几句祷词。
从发现到翻译,这块碑躺了五十年,翻译那天,研究员坐在博物馆门口没说话。
他反复看了那行字:“昭告佛世尊”。看了三遍。
郑和从南京出发,带着七宝贡品,跨过万里海浪,在锡兰佛寺门口,立了这么一块碑,说他来,是祈福,不是争霸。
碑刻位置曝光,郑和到底想留下什么石碑当初被立在哪?在斯里兰卡加勒城外的佛寺旧址,靠海。
离码头不远,石碑埋在地底,头部朝上,那一带长年被风吹雨冲,若不是1911年修排水,根本挖不出来。
当地人说,那块地方原来供奉湿婆和佛像共处一殿,后来废弃,清理现场时,碑下还有半个香炉。没金没银,只剩石灰渍。
碑身雕饰规整,顶端刻着覆莲、祥云、拱纹,是明初标准佛教供碑样式。
底部未打孔,也没楔子槽,不是大殿主碑,而是短期供奉碑。
说明立这个碑时,郑和压根没打算搞仪式,只是来过,供过,立块纪念。
再看碑文,除了佛祖供品,还写着“安天风调、使舶不失”,这句话有讲头,是为了航行安全说的。
翻译专家说,这就是“求神保船”。
他当时带多少人?据《郑和航海图》记,第三次出海带船五十余艘,兵水万三千。
这种规模的船队在海上漂,怕风,怕病,怕人,怕神,只要能保一路平安,立碑都算轻的。
而且这块碑,只写“昭告佛世尊”,没写“告各国王”,没提“求贡朝”。
说明对外宣示意义几乎没有,这是郑和留给自己船队、自己朝廷看的东西。
周边没有护栏,没有石座,也没有官署,就是简单立在地上,一块石,一段文,一堆供。留完,走人。
没有典礼,没有鼓乐,没有旁人。他来得快,走得快。碑就留那儿。
这事儿,只有在翻完全文、看完位置、对完地图之后,才慢慢拼出真相。
郑和那次来加勒,不是为朝贡,不是为贸易,更不是为“宣威”。他是来还愿,或者说,是来求一个稳当回程的。
写着三种神名的碑,郑和只提了一个人整块碑上有三种语言,汉文敬佛、泰米尔敬湿婆、波斯文敬安拉。
三种神,三种信仰,三段文字,一块石头。立碑人是谁?郑和,落款只有一个名字,三宝太监。
没有官名,没有等级,也没写皇帝。
这就奇怪了。朝廷大员出去办事,哪有不写皇帝名讳的?不写诏令,不写奉旨,不写天子钦差,就写“郑和布施”?
除非这不是一场“代表国家”的任务,而是“代国家祈福”的行为。
更准确地说,是一种跨国宗教布施。
碑文说“香幢宝盖以奉佛”,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写的是“致意祈福,愿和平相处”,内容大致相近,但每一段用的神名都不同。
这说明,郑和是有意让不同信仰的人都能读懂,甚至都能接纳。
他没有让人信哪个神,只是请他们各自保佑,用三种语言,把一个心愿立在了海口:我们来了,不是来统你们的,是来走海的,是来求平安的。
郑和这一生走七次西洋,绕地半圈,他到哪里,都先布施,再立碑,有时连驻船都不久停。
这块石碑,是最早出土的郑和原碑,也是唯一三种语言共刻、三种神明共祈的。
100多年后它被挖出,200多年后才被翻译,300多年后才被确认为航海纪实。
如今它放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,编号“T-916”,有专柜,有玻璃罩,每天都有游客来拍照。
石碑头部已经风化,左下角被锈斑腐蚀。
可那句“昭告佛世尊,大明郑和奉香幢宝器,求太平风顺”,还在,没断,没掉。
郑和没写自己立了多少功。只写他来过好多牛,献了香,拜了佛。就走了。
参考资料: 1. 《Galle Trilingual Inscription》(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Wikipedia英文条目) 2. 环球时报中文网:〈斯里兰卡发现郑和三语石碑,内容完整可辨〉2023年4月发布于:河南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