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记者 潘超 青岛报道中国银河证券
提到蛇类繁殖,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“破壳而出”的画面。然而,近日在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,一条红尾蚺(Boa constrictor)以“胎生”方式成功诞下32条健康幼崽,生动展示了爬行动物世界的多样性,也为公众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。
“大家或许会感到奇怪,红尾蚺生‘小宝宝’?它们的出生方式难道不是破壳而出吗?”这正是此次繁殖事件最引人关注之处。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,并非所有爬行动物都是卵生。红尾蚺就属于较为特殊的胎生蛇类。这意味着,它们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,直接产出幼蛇,而非产下需要孵化的卵。这一特性打破了公众对蛇类乃至爬行类繁殖方式的固有印象。
此次成功繁殖是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科学管理与专业保育的成果。据园区保育员介绍,在观察到红尾蚺交配行为后,便启动了详细的孕期记录。在交配后约100天时,发现母蛇后半段明显增粗,符合待产特征。为确保母体和幼崽安全,保育员立即将其转移至单独的饲养环境,并将温度严格控制在28℃-32℃的适宜范围,同时通过在展区内放置水盆等方式增加环境湿度,模拟其自然栖息条件。
母蛇生产后,体力消耗巨大。保育团队为其精心准备了营养餐,帮助母蛇尽快恢复体能。同时,保育员细心地用湿毛巾为母蛇擦拭体表的生产污渍,更换了饲养缸内的垫材,并持续做好保温措施中国银河证券,提供安静、舒适的休养环境。
新生的32条小红尾蚺则由保育员接手进行专业育幼。每条幼蛇都被安置在独立的“小家”中,配备有垫料纸、清洁水碗和温湿度计,环境温度稳定在30℃左右。保育员每日密切观察幼蛇状态。据悉,幼蛇在排出胎粪后的5-7天即可开始第一次进食(开食)。目前,这批幼蛇已顺利排出胎粪,保育员正密切关注其状态,即将为它们精心准备“蚺生第一餐”。
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借此机会向公众科普蛇类的生态价值。尽管蛇类常因外形引发人们的恐惧甚至误解,被视为阴险、凶恶的象征,但它们在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“蛇是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。”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科普人员强调,“它们是许多小型啮齿动物和昆虫的天敌。如果蛇类消失,这些小型动物种群可能失控泛滥,对农林业造成巨大损害,并破坏生态平衡。”
此次红尾蚺的成功繁殖与养育,也体现了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长期践行的动物福利理念。其原创科普平台“趣·探索自然学院”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动物福利、丰富动物生活,包括实施食物丰容、环境丰容、感知丰容、认知丰容及社群丰容等系列措施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